当前位置:大学生在线网大学生专栏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研究

07-22 01:00:10  浏览次数:289次  栏目:学科教育论文
标签:教育论文,教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研究,http://www.dxs89.com

  论文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突出主体的阅读回归,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重视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悟;特点;实施策略

  一、透析: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许多老师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改革成效明显。但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仍然存在,可谓积重难返。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几种与语文学科不和谐的现象。

  1.肢解文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他们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剖文本,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将完整的文本拆得支离破碎,以偏概全。阅读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熏陶。语文因此而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2.主体缺失有些教师仍信奉"教师本位观""、课本中心说"教学思想,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我们的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主体意识的形成等则被认为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这种典型的"见文不见人""、重文轻人"的学习主体缺失现象必然导致阅读效果低下,学习主体也因此而迷失自我。

  3.浅尝辄止有些教师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参考就是一切。教师自身对文本缺少个性化的理解,就不能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影响学生。另外,也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叫学生把课文草草一读,然后开始讨论,或分组或全班交流,学生缺乏对文本深入冷静的感悟思考。结果是学生的解读也只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浮光掠影,根本没有深入文本,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内隐性。上述阅读教学现状的存在,究其根本,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追求。阅读教学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必然难以使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情感、获得审美体验。

www.dxs89.com

  二、思考: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的内涵,不是停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上,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熟读精思,才能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中特有的美,进而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由此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倡导整体感悟,引领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突出主体的阅读回归,重视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整体感悟阅读教学有下面的一些特点。

  1.整体感知的"意读"王荣生教授曾说":提倡'整体感知(把握)的本意,是试图用'整体直觉'的传统方式,来取代学生阅读的那种'肢解分析'."整体把握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正如一个人,一株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的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地"碎尸万段",变成一道道习题呢?为避免不见全牛的庖丁解牛,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必须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性操作,发扬意会性阅读的优良传统。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到对整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正确综合。

  2.自主体验的"悟读"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9处。学生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入课堂、走进文本解读的,我们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己结论,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回归阅读的本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阅读能力不是靠老师讲解学到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www.dxs89.com

  3.深入感悟的"深读"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问题多浮于表面,读书浅尝辄止。教师要在求深上训练,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入到作者文本中精心"设置"的境界里去。从崔峦老师的这段话中我们发现,课标提出的"整体把握"除了含有"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外,关注的重点还从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品味文章的语言",转到了后面的那个整体"揣摩文章的表达",进而更深刻地体会"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引导学生"深读",使课终的"整体"比初读时的"整体"内涵更丰富,感悟更深化,理解更全面,层次得到提升。

  三、探寻: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的实施1.以读促悟,读中悟意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悟",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朱熹说":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是说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细细品读,由读生感,感中得悟,深入文本内核,同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交往,读出语感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力求"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达到神会其中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读的方式可以很多: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朗读接龙、学生齐读、学生默读、分角色读、快速读、表演读等等。但不管怎样的读,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悟".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品---悟"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效果不错。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散步》一文,笔者用"读---品---悟"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到文本内核,体会"尊老爱幼"的社会主题。 www.dxs89.com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样3个内容:一是母亲被我说服出来散步,先让学生读出重音和停顿,使朗读有节奏感,而且语气要读得轻柔一些,再品析"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中两个"听话",让我们初步看到"慈母""孝子"的形象,学生也悟出"我"对母亲的孝心;二是发生分歧时"我"的内心活动,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霎时""、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读,读出"我"心理活动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并结合自己感受到的亲情,悟出一个"孝"字,感受到"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三是"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很仔细地走,请男女同学分读这几句话,"蹲""、背"、"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都要重读。

  最后一句尤其要读得缓慢、深沉。"走得慢、走得稳、走得仔细"正是因为他们都很爱亲人,"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此体现,"整个世界"不就是这样组成,不正是需要这种风尚吗?由感而悟,由读而悟,读为根本,悟为核心。让文本就在琅琅读书声中走进学生心灵。

  2.个性解读,多元感悟就阅读的本质来说,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精神的自由交流,它不是教师的讲授能够完成的,必然是学生的体验、感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它告诉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依归,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 www.dxs89.com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人生感悟等个体因素,在不歪曲文本原意、不远离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过程,才能提高阅读质量。《伤仲永》这篇文章,作者以仲永的事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在疏通文句整体把握课文后,笔者提了这样的问题:"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是谁之过?"学生思考交流,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仲永的父亲贪图眼前利益,不让他学";邑人"吹捧他们,而且常出钱让仲永作诗;仲永自己"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去学习。理解得很正确,应该说学生已是深入文本了。这时,有个学生提出新的解读:还有文章中"我"之过。

  一个全新的解读,听来不可思议。于是让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深入文本,学生得到这样的理解":我"在文章中写出了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方仲永"泯然众人",应该是位读书有成就的人,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得出"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结论,"我"既然认识到仲永不如前时之闻,为什么对于一个才华开始衰退、潜伏着危机的仲永不深入问问其中缘故,并给他指出其中原因呢?这种冷漠的做法,难道没有过错?学生能言人之未所言,真令人高兴,我肯定了学生的感悟。解读虽偏激但不乏创意,正体现了个性、体现了独特。当然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借事说理的文章,"我"并不一定真有其人。 www.dxs89.com

  尊重个性,接纳多元。让文本在个性体验中走进学生心灵。3.支点突破,深入感悟强调课文的整体感悟,我们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是可以从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感受揣摩、玩味体会,但这种感悟要顾及全篇,要有整体观照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教学中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就能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和"整体感悟".下面仅就抓住关键文眼这一支点来举例。有位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学生在品析时,停留在对"小儿无赖"的理解上,觉得词中所写的"小儿"很有趣,很有意思,但没有真正把握词的内蕴。

[1] [2]  下一页

,初中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研究》相关文章

tag: 学科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 优秀毕业论文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