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生在线网大学生专栏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教育论文教育研究论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07-22 01:07:12  浏览次数:681次  栏目:教育研究论文
标签:教育论文,教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http://www.dxs89.com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时代转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充盈着“诚”与“信”的闪光思想和价值诉求。“在两个世纪交接之际,我们目睹的人类社会的迅速变革是一种双向的发展:走向世界化,同时更加注重寻根,在各个方面具体地追根究底。”① 在当今,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变,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地大量社会问题也以不同方式纠缠着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乃至陷入一场道德危机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诚信道德的逐日缺失。在此背景下,我们从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资源服务于今天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寻根。毫无疑义,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资源的合理内核与现代思想进行完善融合是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性选择。

  一、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语义

  “诚”、“信”二字在古代典籍中意思相近又有着一定的差异。“诚”多于“真”、“实”等范畴相关联,朱熹对“诚”的释义是“诚,实也。”(《大学章句》)“诚,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也。”(《中庸》)可以看出,在儒家学说中,“诚”不仅是宇宙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从伦理的角度看,“诚”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主要是指真实无妄、诚实不欺。“信”则多与“忠”、“任”等范畴相关联,其基本内涵是守言行诺,即“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孔子曾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子而》)即是说信与道义相近,说过的话要能践行和兑现。在传统上,“信”常在两个层面上被使用,一是从行为发出者的角度要求诚实无欺值得信任,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二是从行为接受的角度看要求对他人信任,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www.dxs89.com

  “诚”与“信”在含义上不尽相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将二者互训的:“诚,信也”、“信,诚也。”从先秦时期开始,“诚”与“信”开始连用,《荀子》中就有“诚信生神”之说法,此后“诚信”便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使用。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二、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1、诚信为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行,草木不大。”(《吕氏春秋?贵信》)即是说,天地都必须有信而后才能形成四季衔替、万物更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被理解为一种超越的、统天统地的绝对法则,这种思想或许有些夸张,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的近乎敬畏的崇尚。

  【作者简介】欧志文(1970—)男,邵阳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教学与研究。李崇爱(1967—)男,邵阳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

  2、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哲对如何立身处世论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并把诚信看成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如同车子缺少輗、軏这样枢纽就不能行走一样,人若无诚信寸步难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诚信则是“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可以也惟有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方可具备诚信的品格,并进而达到君子型的理想人格的境界。“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子语》) www.dxs89.com

  3、诚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

  对诚信是交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着意,先哲论述也可谓汗牛充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层面:①诚信是晤友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不但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常常以此严格要求和反省自己,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则在把“朋友有信”列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而加以宣扬。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看作是为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②诚信是择友的基本标准。在社会生活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行为及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与那些正直诚实、宽善谦逊的人交友可以受其感染和熏陶,而与那些花言巧语、口是心非的伪善之人交往,不但不会有所获益反而会沾染恶习。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因此,交友要有所选择,要选择仁德之乡居住,以免受不良影响。“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4、诚信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着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对人们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追求也决非一味的排斥和拒绝,只是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对利益的追求要持节制态度,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反对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在我国古代还有“信者储也”的说法:从构字来看,“储”由“信”与“者”会意而成,即是说只有遵循诚信原则,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而获得最大效益,也才有可能积聚财富。荀子就说过:“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事实上,讲究货真价实,强调童叟无欺也是中华民族经济及商业活动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廉贾义商。徽州商人注重“信义服人”,他们“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游,而业日隆隆起。”同仁堂药店三百多年来始终坚持“炮制虽繁从不敢省工时,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们皆成为人们传颂的诚信经营的成功典范。 www.dxs89.com

  5、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为政以德”,而要做到“为政以德”诚信是其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孔子要求为政者做到“敬事而信”并认为“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日》),即是说要赢得民心除了与民生息的“仁政”外,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努力取信于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信赖。荀子也以史实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系于诚信这一观点,主张对内取信于民,对外邦交讲诚信。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论语?王霸》)孔子也坚决反对与国交往中背后耍阴谋。公元前550年,齐、鲁和解,两国之君会于峡谷,齐国却企图乘机以东夷人劫持鲁侯,时孔子相鲁,闻之后深为不满:“两君之好,而以裔夷俘兵以乱之。”清代大儒王夫之则精辟地概括为:“夫诚信者,中国邦交之守也。”(《读通鉴论》)

  三、 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1、诚信立人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亦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本体。人们的道德规律必须遵循这一“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修辞立于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十分重视诚信的教育。自西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学子们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时自然而然的接受儒家诚信观的洗礼、教化,以塑造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而唐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更是把诚信的道德教育列入教规之中,如岳  麓书院的教规中即有“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等条目。当然,把“诚”“信”理解为超越的、统天统地的绝对法则的思想有些夸张,但“人之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唯君子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袁子?用贤》)的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并进而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成人教育思想今天依然闪光。特别在今天,由于人的趋利本性作祟,出现了人的价值越来越贬值、物的价值越来越升值价值追求的异化,诈虞不耻、诚信回报越来越变得飘渺。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开展诚信立人教育尤其适时与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砥柱、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高等学校对社会诚信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融入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把诚信立人教育确立为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唤起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同时,还应该施以相应的保障机制,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诸如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历灌水等不诚信行为给予约束和严厉的惩处,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立人和成人。 www.dxs89.com

  2、内诚而外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当然路径选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主纳思“信”主外行,“内诚于心外信于事”是传统诚信内在的语言逻辑形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要做到内心的真诚,最好的方法就是“慎独”。“所谓诚真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这种“诚”为本“信”为用、“慎独”涵养的诚信思想对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迪有二:一是惟有对仁义理智信等伦理原则的高度自觉的内“诚”而自然表现为外在的“信”,这样的诚信才是真实、可靠、持久的,才经得起各种诱惑与考验。甚至可以说,一切道德的品质和行为如果不是出自内在的“诚”不体现为外在的“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至多为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或作秀。二是要获得“诚”的品质应强调“慎独”即道德主体的主观努力。当代德育研究也表明,德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的主体,造就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在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当大学生“思诚”、“诚意”,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和追求,学会掌握了自己的诚信道德辨别力、选择力和创造力,把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良心的自觉,真正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修养境界,可以泰然的正视一切现实中的“诚”与“妄”的道德冲突与困惑,才可真正成为诚信的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中,应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大力颂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真正明白诚信应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计功利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为出发点的。倡导大学生把“诚”作为人的终极理想境界,在实事求是、开诚布公、肝胆相照、真诚互助的真实中通过“慎独”、“立静”达到“诚立理通”,体会心灵境界并使之成为祈以守望的精神家园,才能进而为诚信提供不竭精神之源。 www.dxs89.com

[1] [2]  下一页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