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生在线网公文范文策划方案营销方案零售商的委托-代理模型及其嵌入性特征

零售商的委托-代理模型及其嵌入性特征

01-01 09:53:07  浏览次数:483次  栏目:营销方案
标签:酒店营销方案,营销方案书, 零售商的委托-代理模型及其嵌入性特征,http://www.dxs89.com

摘要:本文首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以前的理论缺少针对上下游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两种关系的明确探讨。本文即利用新制度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思想,尤其是其中考核成本的概念,并结合社会学有关嵌入性的观点,试图对位于生产企业下游、并且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零售企业的性质进行考察,并得出有关结论。本文通过针对生产厂商、零售企业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关系所建立的四个模型的讨论,认为零售企业具有生产厂商代理人和消费者代理人的双重性质;然后进一步将嵌入性人际关系网络纳入模型,以期说明嵌入性对零售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大型连锁店和小卖部杂货店的行为,认为零售企业的代理性质会随着嵌入性关系的存在而发生重心的偏移,同时引出了“连带性关系成本/受益”和“生活情感”的概念,力图实现社会学嵌入性和经济学效用最大化原理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零售企业、交易成本、嵌入性、连带性关系成本/受益、生活情感 

如果抛开文章本身的缺陷,单就其所具有的影响力来说,《企业的性质》(Coase,1937)一文绝对是经典之作,因为在它的推动下,一个新兴的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科斯也因此成为这一学派的重要奠基人物之一。尽管在其发表后直至1972年的近35年中,人们并未充分注意到它的价值,但是自那时以后可以说直至现在,围绕这篇文章中的基本思想所展开的讨论可谓是呈“指数式的增长”(Williamson,1988/1996)。但纵观以前的研究,学者们或者是把企业看作是一般的相对于市场而言的框架,或者仅仅考察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又或者只是笼统的讨论作为平行个体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形式 ,而很少将企业和消费者纵向地联系起来,进而将企业划分为生产厂商和零售企业这样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类型来讨论,同时也鲜有著作考察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性质。但实际上我们认为两种企业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二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比如说随着生产与销售网络的扩张,现在已经很少有生产厂商会直接跟微观的消费者交易,他们所了解的市场信息一般只是通过销售商或者通过市场调研公司来获得,因此这些信息往往只是粗略而大概的,其对生产调节的作用也只能是间接的;而零售企业(如超级市场)则直接与个体消费者交易,他们能够随时获得市场需求波动的信息,因此可以准确及时的调整采购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另外,以前的论文也很少将企业主治理下的企业看作是社会中的个体单位之一,将其与其他个体联系起来分析,但实际上社会中各个个体的存在和运行都与其他个体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分析零售企业时,如果能把企业的行为嵌入到人际关系网络中进行分析,相信会使我们分析的意义更进一步。本文主要运用了的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同时融入了社会学嵌入性的观点,对零售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探讨。 

一、分析框架及概念 

1. 新制度经济学概述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流行的假设是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形式的,市场中的个人生活在给定的制度环境中,其行为有着完全的理性:个人可以无成本的获得并有效的处理所有需要的信息,拥有消除不确定性的能力,同时人与人交易时也是至诚至信的,不存在任何的不良动机或行为。这些假设要么认为合同是完全的,可以预见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要么认为法庭或者合同双方都可以无成本的以双方都满意的方案来解决意外争端,因此交易都可以无摩擦的顺利进行,市场的运行根本就不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显然与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新制度经济学保留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个体(包括个人、团体组织甚至国家政府等)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但是又增加了“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的前提条件 。同时它又不赞成把制度的因素视为既定不变而将之排除在研究框架之外,认为制度同样面临着变迁、选择和替代,并且由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交易成本与制度密切相关,制度的安排和演进往往都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因此新制度学派坚持认为制度是经济学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强调制度是可分析的。另外,新制度经济学还将资产专用性、治理结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 (Williamson,1979,1987)等重要概念溶入到理论当中,进一步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委托-代理和契约等概念对零售企业的性质进行分析。  www.dxs89.com

(1)交易成本。不同的理论家对于交易成本概念范畴的理解各有不同,如科斯认为(Coase,1937),交易成本仅用来指代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寻找相对价格的成本和准备、谈判、签订和执行监督契约的实施所花费的成本。而张五常(1990/20**)认为有必要把交易成本定义为鲁滨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形式的成本,即社会中所有生产成本之外的成本,是“看得见的手”的、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成本,因此应该称之为“制度成本”更为合适。而“正如连带产品的情况那样,不同类型的交易成本常常只是在边际上才可以分开……这样定义可以大大方便我们的分析”。本文基本上采用后者的定义,认为广告费用、建立品牌信誉的费用以及收集市场信息和生产信息的费用等都属于交易费用。 

(2)委托—代理。“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Jensen and Meckling,1976/1998)。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代理人个人最大化行动与委托人利益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一般认为代理人的行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两种,而从时间上也可以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两种(Arrow, 1989,第88页)。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则是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情况下,委托人如何采取措施(包括契约和补偿性激励等)为代理人提供适当的激励,使其选择能实现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动。本文主要是通过分别将零售商看作是生产厂商和消费者的代理人,研究其在存在与不存在嵌入性人际关系两种情况下的代理性质。 

(3)契约经济学。张五常在契约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提出的佃农理论(1969/20**)批判了那些把分成租佃合约比作纳税而认为此种合约效率较低的传统观点,证明了只要产权明确界定为私有,分成合同和固定租约以及所有者自种等合约形式一样,都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他还运用自然风险和不同形式的交易费用解释了对不同合约缔结方式的选择。克莱因等人(Klein, Crawford and Alchian,1978/1996)讨论了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认为一旦交易一方进行了专用性资本投资,就会产生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appropriable specialized quasi rents),而如果另一方可以通过毁约的方式获得这一准租,机会主义行为就很有可能变为现实。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可以是纵向一体化或者是缔结契约,其中后一途径又可以分为通过法律强制的明确契约和通过市场调节的默认契约。克莱因比较推崇后者,认为如果给予一定量的“贴水”,使潜在欺诈者的总收益量等于甚至大于其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可以获得的预期收益,则可以有效的防止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本文将在讨论零售商与生产厂商以及零售商与消费者的交易时运用到有关防止机会主义的种种措施。 

2. 考核成本 
考核成本(Bazel,1980/1996)的观点认为对任何商品品质(attributes)的了解都存在着考核费用。掌握有关的信息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由于买卖双方当事人对于产品的信息总存在不对称性,这时个人最大化和联合最大化并不一致,出于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卖方就会出现欺诈行为。“卖主为了确保没有损失太多,买主为了确保没有获得太少”,于是双方都要尽量多的了解待交易商品的相关信息,这样个人就得付出考核成本,如时间、精力和金钱等,而要获得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其考核成本也是不一样的。巴泽尔提出了降低考核成本,以使个人的和联合的这两种最大化达到一致的市场组织形式,如产品质量保证、分享契约、品牌、信息隐瞒、纵向一体化、代表性考核以及专家考核等。我们在下文进行零售商作为消费者的代理人与生产厂商交易的分析时,认为通过零售商进行的专家考核可以起到节省考核成本的代理作用。  www.dxs89.com

3. 嵌入性(Embeddedness) 
嵌入性(Granovetter,1985)观点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当中的。它通过批判低度社会化(该理论认为个人是原子化的,根本不受社会规范和人际网络的影响,这正好与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相一致)和过度社会化(该理论认为个人完全受制于社会结构,没有任何的自主性,这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相一致),得出结论认为任何经济行为(甚至可以推广到“一切人类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人们处于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和交换,因此,个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周边关系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和限制,但同时个人也具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决策。 

[1] [2] [3]  下一页

,零售商的委托-代理模型及其嵌入性特征
《零售商的委托-代理模型及其嵌入性特征》相关文章

tag: 营销方案,酒店营销方案,营销方案书,策划方案 - 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