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生在线网大学生专栏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关注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关注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07-22 01:05:17  浏览次数:857次  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标签: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关注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http://www.dxs89.com

  关注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毋庸讳言,新课程的整合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那么,语文课程的这种整合性也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整合。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非是对教材的一种预设性处理,而这种处理实质上表现为教师对教材、教法和学生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还原”出教材中的创造性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它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再忠实地传递教材内容,而应是教材内容的持续性生成与转化、不断建构与提升。因此,教师对于文本知识首先要有系统、透彻的了解,教学中必须严格遵从其规定性,但更重要的是将教材中留有的创造性空间还原出来。

  有创造性空间是新教材特有的品质,这表现为以下几点:

  (1)提示、注释上的简化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几套教材的教材提示、注释都充分凸现了少而精,弹性大;有的教材不再编写阅读提示、预习提示;有的教材体现了“四不注”原则──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或资料查到的字词不注;学生能根据上下文语境,通过推导或与同学合作研究而弄懂的词语不注;影响教材整体理解的生僻词语不注;较深、较难,而学生目前尚不需要掌握的词语不注。

  (2)学生自主活动的设计都比较宏观,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有些实验教材安排了自编单元或自选课文,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适当调换、补充、删减、调整,给师生留下了灵活的处理空间。

  (4)有的实验教材将课后练习题设计为四种类型:一为整体理解,二为词句揣摩,三为感受启发,四为搜求讨论,设计导向上注意了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还原教材留下的这些创造性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超文本整合:一是教材中有些选文是节选,教师应争取阅读全文或全书,并旁及其它,以便理清节选部分的来龙去脉;二是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诸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典故出处等,争取查阅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三是对教材中有争议的问题或有歧义的文字,尽可能多知道些说法,多掌握些资料,以便打开思路,教学中可择善而从;四是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应多方查阅资料,尽可能找出旁证,力求解决;五是对熟悉的经典选文仍作新的探讨等等。 www.dxs89.com

  二、谋求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能施教三种策略的有效整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法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形成了多少固定模式,“无模之模”方为“至模”。因此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能施教三种策略整合贯通,为我所用。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应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得以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展。

  正是基于此,新课程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因此,教学设计必须紧紧扣住这一新的指导思想,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需要了解或必须了解那些知识,他们喜欢那种教学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中加以体现,据以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

  所谓因文施教是指,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文本)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新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文体组元”和“听说读写”有机编排。

  二是在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习方面,新教材的活动设计体现了跨学科综合和应用性、实践性、研究性等现代特点。

  三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全套教材的始终。可以说,语文教材的这种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策略应该具有灵动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再者,语文教材虽以“文体组元”,但单元中的每篇文章却又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也更充分说明了因文施教的重要性。

  所谓因能施教是指,实施教学应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最适合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特长。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即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单在于方法好坏,而更在于运用方法的巧拙,而运用方法的巧拙又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特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教学优势是什么,缺陷在哪里?一旦认清了自己,就能注意在施教中扬长避短,择善而从。

  因此,教学中,不管什么“法”,如果不适合自己,就不能勉强。否则,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学步”。

  一种教法是否行之有效,取决于它是否适合于学生状况、教材特点以及教师素质。在这里,三者应视为教学的统一体。教学中,应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使三个因素能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整体协调发展,共同为教学目标服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力于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能施教基础上的整合。 www.dxs89.com

  三、“置换”出学生的求知需求、心理障碍及缄默知识等

  满足学生求知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新课标“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目中无人”,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置换”出学生的求知需求、心理障碍和缄默知识等,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一)通过课前师生交流“置换”出学生的求知需求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说整个课堂过程都是建立在师生课前“个性化阅读”基础上的。相比较而言,教师的阅读理性程度较高,而学生的阅读感性成分多些。

  此时,教师便可以通过交流“置换”出学生的求知需求。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和焦点等收集上来,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因为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的起点,而焦点则往往是文本中最闪光、最动人、最值得咀嚼、最能点燃学生心灵创造火花的地方。有了学生的求知需求,教学设计也便有了针对性。

  (二)通过课前师生交流“置换”出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把握阅读教学的起点,善于艺术地设计起始阶段的突破口,这正是以准确判定学生初读后的心理障碍为基础的。

  阅读心理障碍是影响学生探究期待形成,阻碍阅读教学进一步展开的不良因素。教师通过学生的初读反馈找到其成因,有利于正确引导阅读心理流向,把教学导入正确、明晰的方向。

  因此,通过阅读交流“置换”出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尤其重要。例如,有的学生初读后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心理体验而产生“满足感”;有的学生由于兴趣、习惯或传统程式化教学的影响而产生阅读的“冷漠感”,等等。这些心理障碍及成因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把握的。

  (三)通过课前师生交流“置换”出学生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相对于外显知识而言的。外显知识是指那些可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外显知识根植于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既可起基础的、辅助的和导向的作用,亦可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不仅要关注学生已掌握的显性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缄默知识。科学的做法是,教师应通过阅读交流“置换”出学生的缄默知识,如通过自我陈述的调查表来分析,通过预习作业或其它能够表现阅读成果的作品来分析,通过投射测验技术来分析等等。根据这种“置换”,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缄默知识,从而设计出如何使之显现出来,如何检验、批判和应用它们的课堂教学方案。 www.dxs89.com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案例分析等形式“置换”出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和手段、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等,并以此作为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要想设计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蓝图,必须有效整合教材、教法和学生三类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刘华.从结果到过程──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回归,《语文建设》20xx年第4期。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曾宁波.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语文建设》20xx年第5期。

关注 三类 课程 资源 有效整合,关注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关注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相关文章

tag: 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 优秀毕业论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